车桥、传动轴
传动轴
传动轴总成
准备事项
推荐工具
卡簧钳
拆装卡簧
卧式托顶
托起沉重物体
锤子
拆装十字轴承
铜棒
拆装轴承
可调式或表针式扭力扳手
紧固或拆卸螺栓
快速扳手及长短接杆
紧固或拆卸螺栓
压杆式润脂油枪
传动轴部位加注润滑脂
游标卡尺
测量厚度或内外径
百分表
测量齿隙或圆周度
凸缘螺母套筒
拆装凸缘螺母
鲤鱼钳
拆装开口销
设备
传动轴校验台
检测传动轴动平衡
电焊机
 
维修规范
扭矩要求
紧固件
N·m
传动轴总成×后桥总成连接螺栓扭矩
130~160
传动轴总成×变速器总成连接螺栓扭矩
130~160
传动轴护圈固定螺栓扭矩
21~25
传动轴润脂油杯扭矩
40~50
总述
传动轴的结构概述:
1. 奥铃BJ1069的变速器输出轴轴线与后桥主动齿轮轴线相交的位置经常发生变化,这两者之间的动力传递,必须采用万向传动装置。传动系统由中间传动轴及支承总成、传动轴带滑动叉总成组成,用于把来自发动机、变速器的输出扭矩传递到驱动桥。
2. 奥铃轻卡汽车(3360mm 轴距)装配管状开式传动轴,由前、后两节传动轴、3个万向 节和1个中间支承装置组成。前一节为前传动轴及中间支承总成,单万向节结构。
3. 前传动轴总成的前端装有一个万向节,通过万向节凸缘叉与变速器二轴法兰盘相连接;前传动轴后端通过一个轴承装在前传动轴支承橡胶套中,通过中间支承架悬挂在车架横梁下面。
4. 前传动支承总成由中间支承橡胶套骨架、单列向心球轴承、中间支撑橡胶套、中间支承架和中间轴承盖组成。中间支撑橡胶套能吸收来自传动系统的部分振动,降低噪声。
5. 前传动轴后端花键轴上装有前传动轴凸缘,与后传动轴相连。
6. 后传动轴由后传动轴管焊合总成、滑动叉和两个万向节组成。
7. 后传动轴管的前端焊有花键轴,装于传动轴滑动叉总成中,滑动叉总成装有万向节,可以使传动轴自由伸缩和和旋转,并用万向节凸缘叉与前传动轴连接;后传动轴后端装有万向节,通过凸缘叉与后桥凸缘相连。
注意事项
1. 传动轴必须有良好的平衡性能,所以拆卸时,应在万向节上作好装配记号,不得任意取下平衡块。
2. 传动轴内部空心,需轻拿轻放,以防传动轴弯曲,变形。
3. 传动轴在拆下脱开之前,须先以起重机或其它金属线或绳索托住,以保证安全。
4. 在总成拆卸前,应先将车辆停放在平坦地面上,变速器置入空档位置,并关闭电源,楔住前后车轮。
5. 传动轴拆散后,所有零件应先用煤油或柴油清洗,逐一检查并进行相应的维修和护理。
6. 传动轴总成在装复前,应将零件清洗干净,并在轴承、油封和各零件配合表面上涂上汽车通用锂基润滑脂。
7. 传动轴总成装复后应用传动轴动平衡仪进行检验和调整。动平衡前,在轴管全长上任意一点的径向跳动:前后传动轴均应不大于0.35mm。前传动轴和后传动轴动不平衡量均应不大于50g.cm(2400转/分)。动平衡后,在轴管两端相应部位焊以平衡片,每端不应多于3片,并焊接2点,焊接后应再进行一次动平衡试验。
故障现象表
使用下表将有助于找到问题的起因,数字顺序表示故障的优先顺序。按顺序检查每个部件,必要时更换。
现象 可疑部位 措施参见
在行驶中汽车振动
1. 传动轴滑动叉(装配不正确)
2. 传动轴(扭曲或弯曲)
3. 万向节轴颈或滚针轴承(磨损、损坏)
4. 传动轴(松旷)
5. 传动轴(不平稳)
6. 中间支承轴承(磨损或损伤)
7. 中间支承轴承支架(松动或橡胶减震块材料老化)
第AX章车桥、传动轴-传动轴-滑动叉,检修
第AX章车桥、传动轴-传动轴-传动轴总成,总成检修
第AX章车桥、传动轴-传动轴-万向节,检修
第AX章车桥、传动轴-传动轴-传动轴总成,总成检修
第AX章车桥、传动轴-传动轴-传动轴总成,总成检修
第AX章车桥、传动轴-传动轴-中间支承,检修
第AX章车桥、传动轴-传动轴-中间支承,检修
在起步或行驶期间有异响
1. 万向节(磨损或损坏)
2. 滑动叉(磨损或损坏)
3. 传动轴(松旷)
4. 滚针轴承、滑动叉、中间支承轴承等(缺乏润滑)
第AX章车桥、传动轴-传动轴-万向节,检修
第AX章车桥、传动轴-传动轴-滑动叉,检修
第AX章车桥、传动轴-传动轴-传动轴总成,总成检修
传动轴振动
1. 传动轴(未按标记装复)
2. 传动轴轴管(弯曲或扭曲)
第AX章车桥、传动轴-传动轴-传动轴总成,总成检修
第AX章车桥、传动轴-传动轴-传动轴总成,总成检修
传动轴噪声
1.万向节(过度磨损,轴承间隙大)
2. 滑动叉(花键过度磨损,间隙大)
3. 传动轴(不平稳)
第AX章车桥、传动轴-传动轴-万向节,检修
第AX章车桥、传动轴-传动轴-滑动叉,检修
第AX章车桥、传动轴-传动轴-滑动叉,检修
中间轴承发热
驻车制动器(行驶时频繁使用)
中间轴承支架(不正)
1. 润滑(不良)
2. 油封(过紧)
第AX章车桥、传动轴-中间支承,检修
第AX章车桥、传动轴-中间支承,检修
行驶中传动轴脱落
1. 传动轴螺母(松脱)
2. 传动轴(断裂)
3. 后桥钢板弹簧骑马螺栓(松动)
第AX章车桥、传动轴-传动轴-传动轴总成,总成检修
第AX章车桥、传动轴-传动轴-传动轴总成,总成检修
第AX章车桥、传动轴-传动轴-传动轴总成,总成检修
部件图
1 弹簧挡圈
2 滚针轴承
3 中间传动轴
4 中间支承橡胶垫环
5 平垫圈
6 自锁螺母
7 螺栓
8 垫圈
9 弹簧垫圈
10 传动轴螺母
11 后传动轴
12 滑动叉油封
13 凸缘叉
14 防尘罩
15 凸缘叉
16 开口销
17 槽形螺母
18 凸缘
19 油封
20 轴承座
21 中间支承轴承
22 油封
23 支架
24 六角头螺栓
25 十字轴
检测调整
提示:
传动轴的维修主要是检查传动轴的振动现象,找出发生振动的原因,并将其纠正。
1. 检查万向节是否按标记装配
a. 错误的装配。
提示:
由于没有按照标记对应装配,可能导致传动轴不平衡,产生较大的震动。
b.   正确装配方式。
1. 检查传动轴是否弯曲变形
注意
传动轴的弯曲度目测不准确,应使用专用测量表进行测量(见第AX章车桥、传动轴-传动轴-传动轴总成,总成检修)。 
原因分析:
传动轴弯曲变形主要表现轴管弯曲、凹陷和轴管与花键接头不同轴。传动轴弯曲和凹陷往往是因为车辆使用中与地面凸起物撞击或维修中碰磕所致,如有此现象需更换或到售后服务部经专业设备维修。
1. 传动轴做动平衡检测
提示:
每次检修更换零件后都应作动平衡检测。
总成检修
1. 拆卸后传动轴总成
a. 拆卸后传动轴总成与后桥相连的四个螺栓、螺母。
注意
拆卸时应用托顶支架或千斤顶托起传动轴,以免造成传动轴的损坏或对修理人员的伤害。 
b.   拆卸与中间传动轴相连接的四个螺栓螺母。
c.   取下后传动轴总成。
注意
传动轴内部空心,需轻拿轻放,以防传动轴弯曲,变形。 
1. 拆下中间传动轴总成
a. 拆下中间支承支架与车架横梁连接螺栓。
注意
拆卸时应用托顶支架或千斤顶托起传动轴,以免造成传动轴的损坏或对修理人员的伤害。 
b.   拆下与变速器输出端连接的四个螺栓、螺母。
注意
拆卸时应用托顶支架或千斤顶托起传动轴,以免造成传动轴的损坏或对修理人员的伤害。 
1. 测量传动轴弯曲度
前传动轴标准值:0.35 mm
使用极限:1.2 mm
后传动轴标准值:0.35 mm
使用极限:1.2 mm
提示:
当读数超出规定值时应校正或更换。
注意
测量前应将中间传动轴或后桥传动轴用砂布将轴管的两端及中部漆皮和锈迹擦掉。 
1. 安装中间传动轴总成
a. 安装中间传动轴总成前端。
扭矩:130~160 N·m
注意
安装时应用托顶支架或千斤顶托起传动轴,以免造成传动轴的损坏或对修理人员的伤害。 
b.   将中间传动轴及支承总成后端固定在车架上。
扭矩:130~160 N·m
注意
安装时应用托顶支架或千斤顶托起传动轴,以免造成传动轴的损坏或对修理人员的伤害。 
1. 安装后传动轴总成
a. 将后传动轴总成的凸缘与中间传动轴的后凸 缘连接。
扭矩:130~160 N·m
注意
安装时应用托顶支架或千斤顶托起传动轴,以免造成传动轴的损坏或对修理人员的伤害。 
b.   将后传动轴总成与后桥凸缘连接。
扭矩:130~160 N·m
注意
安装时应用托顶支架或千斤顶托起传动轴,以免造成传动轴的损坏或对修理人员的伤害。 
1. 检查
重新安装调试好传动轴后应检查各润油嘴,必要时加注润滑油。
调整安装完成传动轴后,应进行必要的路试,路试分为30KM/H 方式、50KM/H 方式、80KM/H 方式,并对每种方式进行纪录;在这几种方式下车体本身没有较大的抖振感和发麻感,说明传动轴已经修复完成。
中间支承
检修
Graphic
1. 拆出开口销,并将传动轴固定在台钳上
注意
拆下的开口销,不可再次使用 
Graphic
1. 用套筒或专用套筒拧下槽型螺母
Graphic
1. 取出垫片
注意
取出的垫片不可再次使用 
Graphic
1. 用铜棒或手锤轻轻敲击出凸缘,待其松动后将凸缘拔出
Graphic
1. 敲出中间支承总成
注意
不允许直接敲击橡胶垫环,中间应垫一平整木块。 
Graphic
1. 用一字螺丝刀取下橡胶垫环
Graphic
1. 检查橡胶垫环
 
检查橡胶垫环是否老化、是否开裂、是否磨损,若有需要更换。
Graphic
1. 用铜棒及手锤冲击中间支撑轴承取出油封及中间支撑轴承
注意
不允许用铁锤直接敲击油封或轴承以免造成不必要的损失。 
Graphic
1. 检测中间支承轴与传动轴轴颈的配合间隙使 用极限
提示:
超出极限应更换中间支承轴承,将新轴承装入轴承位置再次测量。如间隙仍达不到标准,需维修或更换此段传动轴。
Graphic
1. 在轴承外圈涂抹润滑脂
提示:
为了便于安装,应在轴承外圈涂抹润滑脂。
Graphic
1. 用铜棒及手锤将中间支承轴承安装到位
注意
打入轴承时须两侧均匀替换敲击。 
Graphic
1. 安装油封
提示:
安装油封时应使用油封专业安装器。
注意
• 
不允许用铁锤直接敲打油封,油封安装前应内外涂一层润滑脂。
• 
油封拆卸后必须使用新的油封。
 
Graphic
1. 将橡胶垫环内圈涂一层润滑脂
Graphic
1. 安装橡胶垫环
Graphic
1. 将装配后的中间支承总成装到中间传动轴的轴承位上
注意
有滑脂嘴的一侧朝向中间传动轴。 
Graphic
1. 安装凸缘
注意
对准安装花键,可以使用锤子轻轻敲击。 
Graphic
1. 装上垫片
注意
应使用新的垫片 
Graphic
1. 装上槽型螺母
扭矩:180~220 N·m
Graphic
1. 装上开口销
注意
应使用新的开口销。 
万向节
检修
Graphic
1. 做好装配标记
注意
装配标记应在同一水平面上。 
Graphic
1. 用卡簧钳取下弹性挡圈(共4个)
注意
弹性挡圈弹力较大,在取挡圈时一定要注意自身安全,同时正前方附近不能有人,以免造成其他事故。 
Graphic
1. 用铜棒或手锤震出滚针轴承(共4个)
提示:
由于轴承配合较紧密,震出时要使用锤子在周围均匀敲打。
注意
在拆卸滚针轴承的过程中,最好使用压力机或铜棒进行拆卸维修。 
Graphic
1. 检查滚针轴承有无滚针断裂
提示:
在轴承中有很多润滑油,检查时应先清洗油脂。
Graphic
1. 敲出十字轴
注意
敲出十字轴时应使凸缘叉和传动轴根部有合理的支撑点。 
Graphic
1. 检查十字轴
 
检查轴颈表面有无剥落。
 
检查轴颈表面有无滚针压痕。
注意
十字轴轴颈的表面有较浅压痕或轻微剥落,可用细油石打光继续使用。有严重剥落、损伤或裂纹应更换。 
Graphic
1. 检测十字轴与滚针轴承的配合间隙
标准值:0.02~0.09 mm
使用限值:0.25 mm
提示:
若间隙超过规定数值则应更换十字轴和轴承。
Graphic
1. 安装十字轴
注意
有回油嘴的一侧朝向滑动叉。 
Graphic
1. 将滚针轴承打入耳孔内
注意
严禁使用铁锤直接敲击滚针轴承,装入滚针轴承前应先将轴承内涂上一层润滑脂。 
Graphic
1. 安装弹性挡圈
Graphic
1. 安装凸缘叉
注意
安装时对准装配标记。 
1. 按上面方法装配凸缘叉两耳孔内的滚针轴承与弹性挡圈
滑动叉
检修
1. 拆下滑动叉
a. 在滑动叉两端做好装配标记。
b.   拧下滑动叉油封盖。
c.   取下滑动叉。
d.   拆下油封、油封垫片和油封盖。
注意
油封拆下后应更换新件,严禁再次使用。 
1. 检测滑动花键齿隙
标准尺寸:0.1 mm
使用极限:0.3 mm
提示:
齿隙超限应更换。
1. 装复滑动叉
a. 装入滑动叉油封、油封垫片。
注意
油封装入前应内外涂一层润滑脂,严禁使用铁锤直 接敲打,用橡胶锤均匀打入。 
b.   在花键上涂抹润滑脂。
c.   拧上油封盖。
d.   装上滑动叉。
注意
装配时注意对准装配标记。 
1. 装配后的检查
a. 装上滑动叉后,滑动叉向下时应能自动滑落。
b.   在传动轴各润滑脂嘴处加注润滑脂。
后桥
后桥
后桥总成
准备事项
专业工具
主减速器凸缘螺母套筒
用于拆卸主减速器凸缘螺母
差速器花帽扳手
用花帽扳手拆、装差速锁花帽
差速器轴承拉拔器
用于拆卸差速器轴承
差速器轴承安装冲筒
用于安装差速器轴承
后轴内轴承安装冲筒
用于冲筒安装前轴内轴承
内油封安装器
用于安装轮毂内油封
油封拆卸工具
用于拆卸轮毂内油封
后轮毂拔出器
用于拔出后轮毂总成
刹车蹄回位簧拆装器
用于拆装刹车回位簧
后轴头螺母套筒
用于拆装后轴头螺母
制动蹄片衬套冲子
用于拆卸制动蹄片衬套
推荐工具
千斤顶
用于顶起后桥
撬棒兼千斤顶撬棒
 
多功能拔出器
用于拔出多种轴承
卧式千斤顶
用于移动重量物体
錾子
 
铜棒
拆装减速器固定螺栓
锤子
 
可调式或表针式扭力扳手
紧固或拆卸螺栓
快速扳手及长短接杆
紧固或拆卸螺栓
油盆及毛刷
清洗轴承及润滑部位
保险櫈
用于顶住车架
鲤鱼钳
拆卸开口销或铁线
游标卡尺
测量内外径
厚薄规
测量间隙
百分表
测量齿隙或径向跳动
设备
轮鼓光磨机
用于光磨刹车鼓
辅料
润滑脂型号
CH-4级以上
齿轮油型号*用量
90 GL-5/1.37~1.43
维修规范
扭矩要求
紧固件
N·m
后轮毂轴承预紧力
——
半轴紧固螺母扭矩
60±10
轮毂轴承外螺母扭矩
200±10
轮毂轴承锁紧螺母扭矩
9~11
制动底板固定螺栓扭矩
180±15
通气塞总成扭矩
41~51
注油螺塞扭矩
50±10
放油螺塞扭矩
100±20
主减×桥壳螺母扭矩
95±10
差速器壳固定螺栓扭矩
240±20
被动齿轮固定螺栓扭矩
355±20
法兰盘与主动齿轮固定螺母扭矩
550±20
主动齿轮轴承压盖螺栓扭矩
240±30
后桥制动分泵支架固定螺栓扭矩
140±10
总述
1. 汽车后桥一般由主减速器、差速器、半轴、后桥壳等零件组成。
2. 后桥的作用:
a. 将传动轴输入的动力经过减速增扭后传到驱动轮上,产生牵引力。
b. 通过差速器使汽车在弯道行驶或左右车轮行驶的阻力不同时,左右驱动轮能以不同的转速旋转,使车轮不产生滑移或滑转,而是在地面上保持纯滚动。
c. 承受车辆载荷,并通过悬架将牵引力和制动力传给车架。
3. 半轴内端与半轴齿轮通过花键连接,半轴外端通过轴承支承在桥壳凸缘内,并与轮毂相连,半轴外端要承受桥壳内轴承及地面等作用力所形成的弯矩,而外端却要承受全部弯矩,所以称为半浮式支承。
4. 后桥壳一般由主减速器壳和半轴套管组成,其内部用来安装主减速器、差速器和半轴等,其外部通过悬架与车架相连,两端安装制动底板,后桥壳承受悬架和车轮传来的各种作用力和扭矩。
注意事项
1. 注意
a. 使用专门的测量仪器或工具检查零件,根据维修标准表来检查零件是否能继续使用。
b. 损坏零件按要求进行修理或更换,如果在配对零件中有一个被磨损,超过规定的间隙,应按有关要求更换此零件以及其配对零件。
c. 所有的橡胶件,如O形圈、油封、垫片等、拆下后应抛弃,不准再继续使用。
d. 通过肉眼或红色颜料渗透等指定方法,仔细检查所有零件的外观。如果零件的外表面有不均匀磨损、擦伤、裂纹、弯曲变形、变色或发卡锈蚀的异常现象,应按要求进行修理或更换。
e. 拆卸后桥总成时应用三角垫木塞住前后车轮。
f. 后桥总成分解与维修前应放尽齿轮油。
g. 主、从动齿轮更换齿轮时应成对更换。
2. 后桥的使用与保养
a. 保持润滑油的油量。使用中应经常检查减速器和后桥主减速器的油量,缺油会造成运动机件的早期磨损,严重的会造成烧蚀,然而润滑油也并非多多益善,因为润滑油过量会使机件运动阻力增大并导致漏油。
b. 汽车装载不能超过最大装载重量。
c. 汽车行驶过程中,不允许使用猛抬离合器的方法来提高汽车的超障能力,以免齿轮被冲击损坏。
d. 应经常检查注油孔螺塞和放油孔螺塞,如果发现漏油,应及时拧紧或更换衬垫。
e. 双曲线齿轮对润滑油的要求严格,桥壳内只允许加注规定的双曲线齿轮油,不允许用普通齿轮代替或混用,否则会使齿面早期磨损。
f. 后桥主减速器圆锥齿轮在出厂时均已选配调整,因此在一般情况下不必拆卸和调整,只有当齿轮磨损,齿隙大于规定数值或轴承的轴向间隙过大,以及零件损坏必须更换时,方可拆卸和调整。
g. 应经常清除后桥壳上通气塞上的泥土灰层。一级保养时拆下清洗,保证通气道通畅,气道堵塞会使后桥壳内压力增加,引起主动锥齿轮油封和结合处漏油,同时应检查壳内润滑油面。
• 
新车第一次二级保养时应更换润滑油。新车行驶4000km或24个月以后,应更换后桥的润滑油。先放尽后桥壳内的齿轮油,加入煤油,清洗后放尽,再加入新的润滑油牌号为GL-5(85W/90-GB/T13895)不允许用一般的齿轮油代替。汽车行驶8000km或48个月更换润滑油后,每行驶5000km更换一次。
• 
检查制动蹄衬片和制动鼓的磨损状况。新车每行驶4000km或24个月以后检查制动蹄衬片和制动鼓的磨损情况,测量制动摩擦片磨损最严重部位厚度,标准值为10mm,极限值为1.0mm。当制动摩擦片的厚度小于极限值时,应更换制动摩擦片。
h. 三级保养时可拆卸后桥,清洗内腔和主减速器总成,按规定扭矩拧紧各部件螺栓和螺母。
故障现象表
使用下表将有助于找到问题的起因。数字顺序表示故障的优先顺序。按顺序检查每个部件, 必要时更换。
现象
可疑部位
措施参见
轮毂轴承滞涩
1. 轮毂轴承预紧力大
2. 轴承缺乏润滑或润滑脂不正确
3. 轴承沾灰尘
调整预紧力
加注或更换润滑脂
清洗并加注润滑脂
车轮发涩
1. 凸轮轴润滑不良或调整臂不回位
2. 制动蹄或气室回位弹簧折断或 疲劳
加润滑脂或校正有故障部件
更换有故障部件
传动非正常声音
1. 差速器齿轮间隙不当
2. 主被动齿轮之间的间隙过大
3. 主动锥齿轮轴承预紧力过小
4. 半轴齿轮、行星齿轮、十字轴止推垫片等摩擦或损伤
5. 油平面过低
更换垫片或齿轮
更换垫片或齿轮
调整预紧力
校正或更换有故障的零件
加足润滑油
润滑油泄漏
1. 油封磨损、松动或损伤
2. 主减速器紧固螺栓松动或密垫 损坏
3. 轴承座紧固螺栓松动
4. 放油螺塞松动或衬垫有损伤
5. 由于超载使桥壳变形
6. 通气塞被堵或损伤
更换油封
拧紧螺栓或更换密封垫
按规定扭矩拧紧螺栓
拧紧螺塞或更换衬套
校正或更换桥壳
清洁或更换通气塞
制动力不足
1. 凸轮轴旋转不灵活
2. 制动气室推杆行程调整不当
3. 摩擦片过热或变质
4. 制动间隙不正确
5. 制动鼓进水
6. 摩擦片或制动鼓接触面上有油脂
检查凸轮轴工作情况
调整制动器是推杆行程
更换摩擦片
通过制动调整臂调整制动间隙
行驶中轻踩踏板,排干水
清除油脂或更换摩擦片
制动异响
1. 摩擦片磨损使铆钉凸出
2. 摩擦片表面硬化或变质
3. 制动鼓不均匀磨损或铆钉松动
4. 制动蹄与摩擦片接触不紧密
5. 制动蹄固定销松动
6. 轮毂轴承磨损
7. 制动鼓变形
8. 制动蹄安装不到位或回位弹簧损伤
9. 制动摩擦片有油或变质
10. 制动底板有损伤
更换摩擦片
更换摩擦片
光磨制动鼓或紧固铆钉
更换铆钉
拧紧固定销锁紧螺钉
更换轮毂轴承
更换制动鼓
拧紧固定销锁紧螺钉或更换回位弹簧
清洗或更换摩擦片
更换制动底板
后桥、轮毂处的工作温度 过高
1. 油封过紧或油封和轴颈不同心,安装不正确造成
2. 轴承损坏或调整不当引起
3. 油面太低油量不足引起
调整油封安装
更换轴承
加足润滑油
部件图(带驻车制动)
1 后轮毂内油封
2 后制动鼓
3 轮毂内轴承
4 轮毂外轴承
5 轮毂轴承锁紧螺母
6 锁止垫圈
7 弹簧垫圈
8 后桥半轴螺栓
9 半轴油封
10 小六角头螺栓
11 弹簧垫圈
12 轮胎螺栓
13 轮胎外螺母
14 后轮毂内螺母
15 后轮毂
16 半轴
17 制动器底板螺栓
18 螺母
19 弹簧垫圈
20 气制动支架
21 加油塞
22 制动气室总成
23 加油塞密封垫圈
24 六角头细牙螺栓
25 弹簧垫圈
26 常开式通气塞
27 后桥壳总成
28 油封衬套
29 放油塞
30 放油塞密封垫圈
31 差速器总成
32 主动锥齿轮总成
部件图(无驻车制动)
1 后轮毂内油封
2 后制动鼓
3 轮毂内轴承
4 轮毂外轴承
5 轮毂轴承锁紧螺母
6 锁止垫圈
7 弹簧垫圈
8 后桥半轴螺栓
9 半轴油封
10 小六角头螺栓
11 弹簧垫圈
12 轮胎螺栓
13 轮胎外螺母
14 后轮毂内螺母
15 后轮毂
16 半轴
17 制动器底板螺栓
18 螺母
19 弹簧垫圈
20 气制动支架
21 加油塞
22 制动气室总成
23 加油塞密封垫圈
24 六角头细牙螺栓
25 弹簧垫圈
26 常开式通气塞
27 后桥壳总成
28 油封衬套
29 放油塞
30 放油塞密封垫圈
31 差速器总成
32 主动锥齿轮总成
检查
1. 检查后桥总成工作温度是否过高
a. 检查后桥、轮毂等处的工作温度。制动鼓正常工作温度不应超过环境温度70℃。后桥正常工作温度不应超过环境温度60℃;轮毂正常工作温度不应超过环境温度40℃。
2. 检查后桥总成是否漏油
a. 检查主减速器输入轴处是否漏油。
b. 检查轮毂油封座与桥壳轴管处是否漏油。
c. 检查轴头端盖处是否漏油。
d. 检查加油孔螺塞和放油孔螺塞,如果发现漏油,应及时拧紧(扭矩为44.1~53.9N·m),或更换端面密封垫片。
3. 检查后桥总成零件外部是否有明显损伤
a. 检查后桥总成零件是否有明显损伤。
b. 检查后制动气室总成零件是否有明显损伤。
c. 检查轮毂总成零件是否有明显损伤。
d. 检查差速器与减速器总成零件是否有明显损伤。
e. 检查主动锥齿轮总成零件外部是否有明显损伤。
4. 检查后桥总成所有螺栓紧固情况
后桥总成的拆装
提示:后桥有驻车制动和无驻车制动的拆卸方法相同,以下均以有驻车制动车桥进行介绍。
1. 固定车辆
a. 将车辆停放在平整的路面上,用三角木将前轮锁住。
1. 用两个千斤顶顶起汽车后部,然后用两个支架或保险铁凳放在车架的合适位置,同时慢慢放下千斤顶使保险铁凳或支架受力
1. 将托式千斤顶置于后桥下方,顶起后桥,两侧轮胎离地为止
2. 拆下后桥车轮固定螺母,取下后桥车轮(见第FR章车架、悬架及车轮-车轮及轮胎-后轮与轮胎,检修)
1. 断开传动轴总成与后桥的连接
a. 拆下与传动轴相连的四个螺栓、螺母,将传动轴与后桥断开。
1. 断开减振器与后桥的连接
a. 拆下减震器上、下固定螺栓及螺母,取出减震器总成。
注意
注意上、下螺栓的长度不同应做好标记,以便正确安装,不要使用冲击扳手。 
1. 断开制动管路与后桥的连接
a. 将驻车制动锁止杆拧至最长位置。
b.   将驻车制动手柄拉至驻车位置。
c.   拆卸驻车制动气室和行车制动气室软管接头。
1. 断开后悬架与后桥的连接,拆卸U 型螺栓螺母(见第FR章车架、悬架及车轮-后悬架-后钢板弹簧总成,检修)
2. 缓缓降下卧式千斤顶,从车底拖出后桥总成
3. 检查钢板弹簧座定位孔是否磨损,如有磨损应进行补焊,然后应按原位置重新钻孔
4. 检查U 形螺栓检查、螺栓是否有裂纹或螺牙损坏等现象,如有进行维修或更换
5. 通过卧式千斤顶将后桥总成拖入车底适当位置,缓缓升起卧式千斤顶至装配位置
6. 连接后悬架与后桥。安装U 型螺栓螺母(见第FR章车架、悬架及车轮-后悬架-后钢板弹簧总成,检修)
1. 连接制动管路与后桥
a. 安装行车制动气室和驻车制动气室软管接头并将螺母紧固。
b.   将驻车制动手柄拉至行车位置
c.   将驻车制动锁止杆拧至最长位置
1. 连接减振器与后桥
a. 安装减震器上、下固定螺栓、平垫圈、弹簧垫圈及螺母,将减震器固定螺栓紧固。
扭矩:287~336 N·m
1. 连接传动轴总成与后桥
a. 安装与传动轴相连的四个螺栓、螺母并紧固。
扭矩:130~160 N·m
1. 安装后桥车轮,按规定扭矩拧紧车轮固定螺母(见第FR章车架、悬架及车轮-车轮及轮胎-后轮与轮胎,检修)
2. 将托式千斤顶从车底取出
3. 用两个千斤顶顶起汽车后部,然后将两个支架或保险铁凳从车架下面取出,同时慢慢放下千斤顶使车轮接触地面,取出两个千斤顶
后桥轮间差速器总成
部件图
1 轴承盖螺栓
2 轴承盖螺栓保险垫片
3 轴承盖
4 锁片螺栓
5 调整螺母锁片
6 差速器轴承调节螺母
7 差速器轴承
8 从动齿轮螺母
9 从动齿轮螺栓
10 差速器壳螺栓
11 差速器壳(左)
12 从动齿轮
13 差速器壳(右)
14 半轴齿轮止推垫片
15 半轴齿轮
16 行星齿轮轴
17 行星齿轮止推垫片
18 行星齿轮
19 主减速器壳
20 主动锥齿轮导向轴承
21 主动锥齿轮
22 开口销
23 主动锥齿轮凸缘螺母
24 平垫圈
25 主动锥齿轮凸缘
26 主动锥齿轮油封
27 主动锥齿轮外轴
28 主齿轴承调整垫片
29 承轴座螺栓
30 弹簧垫圈
31 主动锥齿轮轴承座
32 轴承座调整垫片
33 隔套
34 主动锥齿轮内轴承
35 主齿轴承调整垫片
总成的更换
1. 拆卸半轴总成(见第AX章车桥、传动轴-后桥-后桥-后桥半轴,检修)
2. 拆卸后桥壳放油螺栓,放完后桥壳内润滑油
3. 分开传动轴总成与后桥总成的连接(见第AX章车桥、传动轴-传动轴-传动轴总成,总成检修)
1. 拆卸差速器与减速器总成
a. 将减速器固定螺栓逐一拧松6~8圈即可。
b.   然后用两个螺栓对称装入减速器两侧的涨开孔内,旋转螺栓使主减速器总成与后桥壳离开缝隙。
c.   使用卧式千斤顶将主减速器总成轻微托起,将主减速器与后桥固定螺栓拆卸下来,慢慢将主减速器总成移出。
提示:
减速器拆下后应检查所有零件是否有不均匀磨损、偏磨、擦伤、裂纹、弯曲变形、变色或发卡、锈蚀、等故障现象时应查出故障原因并排出。
1. 安装差速器与减速器总成
a. 使用卧式千斤顶将差速器与减速器总成移动到装配位置。
b. 调整差速器与减速器总成使其螺栓孔对齐。
c.   安装减速器与桥壳固定螺栓。
d.   将减速器与桥壳连接螺栓紧固到规定力矩。
扭矩:85~105 N·m
1. 将传动轴总成连接到后桥总成上(见第AX章车桥、传动轴-传动轴-传动轴总成,总成检修)
2. 安装后桥壳放油螺栓,拆卸注油螺栓,加注符合规定的润滑油后拧紧注油螺栓
3. 安装半轴总成(见第AX章车桥、传动轴-后桥-后桥-后桥半轴,检修)
检修
提示:
在进行检查与测量时,被检查与被测量的零件必须进行清洗。
1. 差速器与减速器的检查
a. 检查主动锥齿轮是否有明显斑点、剥落、缺损等不正常现象,若有应更换损坏零件。
提示:
如从动齿轮损坏尽可能将主动锥齿轮同时更换,便于调整齿轮啮合间隙。
b.   检查轴承盖、差速器壳是否有裂纹等现象若有需更换损坏零件。
c.   检查主减速器壳是否有裂纹等现象若有需更换零件。
d.   测量主从、动齿轮的齿侧间隙如果超过标准值则超过了修理极限,检查齿轮的齿合印迹并调整。
标准值:0.30~0.40 mm
提示:
测量主、从齿轮的齿侧间隙时,百分表的表头垂直与从动齿轮大端齿面,先用手向一个方向转动从动 齿轮使之与主动锥齿轮接触,将表针对准零,然后 在向另一个方向转动从动准齿轮,感觉到与主动锥 齿轮接触时读取表上读数,在沿圆周均布不少于四个齿上测量,测量的值与表中的值对照。
e.   测量从动齿轮背面边缘跳动量(见第AX章车桥、传动轴-后桥-后桥-后桥轮间差速器总成,测量)。
1.   主动齿轮齿合印迹的检查
a. 在从动齿轮的两至三个齿面上(凹、凸两面)涂上红丹粉或贴上红色的铅薄膜。
b. 反复转动从动齿轮,使有红丹粉的齿面与主动锥齿轮多次接触,然后检查齿轮的接触印迹。
c. 正确的齿合印迹驱动齿面(凸齿面)的长度约占齿面宽的46%~70%,滑行齿面上的长度约占齿面宽的38%~62%,并略偏向齿的小端。
齿轮接触印迹
调整过程
正确接触区
不必调整
从动齿轮过于靠近 主动锥齿轮
调整从动齿轮 远离主动锥齿 轮注意 1
从动齿轮过于远离 主动锥齿轮
调整从动齿轮 靠近主动锥齿 轮注意 2
从动齿轮上接触区 过高
调整从动齿轮 靠近主动锥齿 轮注意 3
从动齿轮上接触区 过低
调整从动齿轮 靠近主动锥齿 轮注意 4
注意
1. 若此时所得轮齿间的间隙过大时则将主动锥齿轮移拢(调整方法参考主动锥齿轮的调整与从动齿轮的调整)。
1. 若此时所得轮齿间的间隙过小时则将主动锥齿轮移开(调整方法参考主动锥齿轮的调整与从动齿轮的调整)。
1. 若此时所得轮齿间的间隙过小时则将从动齿轮移开(调整方法参考主动锥齿轮的调整与从动齿轮的调整)。
1. 若此时所得轮齿间的间隙过大时则将从动齿轮移拢(调整方法参考主动锥齿轮的调整与从动齿轮的调整)。
 
1. 从动齿轮的调整
a. 用工具拆卸轴承盖上的2个锁片固定螺栓。
b. 取下锁片及螺栓。
c.   拧松轴承盖上的两个轴承盖固定螺栓。
d.   安装差速器轴承调节螺母专用工具。
e.   按上述方法拧松从动齿轮另一侧轴承盖固定螺栓,并安装差速器轴承调节螺母专用工具。
f.   用两个扳手同步调节差速器轴承调节螺母,从而调节从动齿轮的靠近或远离主动锥齿轮。
提示:
为了保证差速器的转动阻力矩不变,在调整时应在轴承调整螺母上做上标记,这样保证左调整螺母拧紧多大角度,右调整螺母拧松多大角度。
1. 主动锥齿轮的调整
a. 用工具拆卸主减速器壳固定螺栓。
b. 将主动锥齿轮总成取出。
c.   通过增加或减少主动锥齿轴承座调整垫片的数量,从而调节主动锥齿轮远离或靠近从动齿轮。
注意
在安装主齿轴承调整垫片时,将垫片上回油孔与主 减速壳上回油孔对齐。 
1. 差速器总成的拆卸
a. 将轴承调整螺母锁片固定螺栓拆卸下来。
b. 取下轴承调整螺母锁片固定螺栓与锁片。
c.   拧松轴承盖两个差速器轴承盖固定螺栓。
d.   安装轴承调节螺母专用扳手。
e.   用扳手拆下差速器轴承调节螺母。
f.   按上图方法拆卸从动齿轮另一侧差速器轴承调节螺母。
g.   在一侧轴承盖和主减速器壳上,做上装配标记。
提示:
因左右差速器轴承盖没有明显的区分标记,但螺纹不同必须拆卸前,制作左右区分标记。
h.   将差速器轴承盖固定螺栓拆卸下来。
i.   双手平提轴承盖两端,向上垂直提起、取下轴承压盖。
j.   检查轴承盖上的螺纹损伤不得多于三牙,损伤过多则更换壳体总成。
k.   按上述方法拆卸并检查差速器总成另一侧轴承盖。
l.   用一个合适的铁棒穿过差速器总成。
m.   用起重机吊起差速器总成。
n.   用工具拆卸主动锥齿轮总成轴承座固定螺栓。
o.   将主动锥齿轮总成取下。
1. 检查主减速器壳上的螺纹损伤不多于三牙,损伤过多应更换壳体。
1. 检查主减速器壳内部是否有明显的裂纹、损伤、烧蚀等现象,如有则更换。
1. 差速器总成的分解
a. 在差速器两个壳上做上标记,便于复装时两个差速器壳原位安装。
b.   将差速器总成固定在台钳上。
c.   将差速器壳固定螺栓拆卸下来。
d.   将差速器翻转向上,垂直向上取出差速器壳(右)。
提示:
取出时可用铜棒轻轻敲打差速器壳使其松动。
e.   垂直向上取出半轴齿轮止推垫片。
f.   垂直向上取出半轴齿轮。
g.   测量半轴齿轮轴套与差速器壳(右)间隙(见第AX章车桥、传动轴-后桥-后桥-后桥轮间差速器总成,测量)。
h.   测量行星齿轮齿侧间隙(见第AX章车桥、传动轴-后桥-后桥-后桥轮间差速器总成,测量)。
i.   垂直向上取出行星齿轮轴总成。
j.   从行星齿轮十字轴总成上拆出行星齿轮、行星齿轮轴止推垫片。
k.   垂直向上取出另一侧半轴齿轮与半轴齿轮止推垫片。
l.   测量另一侧半轴齿轮与差速器壳(左)间隙(见第AX章车桥、传动轴-后桥-后桥-后桥轮间差速器总成,测量)。
m.   将从动齿轮与差速器壳体固定螺栓拆卸下来。
n.   将从动齿轮从差速器壳(左)上取下。
o.   使用拉拔器将差速器壳(右)上的差速器轴承取下。
注意
拆卸时要用一块圆形厚铁板垫在差速器壳(右)上,铁板的外经应小于轴承内径。也可使用錾刀冲出轴承。 
1. 检查轴承是否有烧蚀、剥落、麻点及磨损过度等缺陷,如有则更换。
提示:
轴承损坏后应与轴承外套一起更换。
1. 使用拉拔器将差速器壳(左)上的差速器轴承取下。
注意
拆卸时要用一块圆形厚铁板垫在差速器壳(左)上,铁板的外经应小于轴承内径。也可使用錾刀冲出轴承。 
1. 检查轴承是否有烧蚀、剥落、麻点及磨损过度等缺陷,如有则更换。
提示:
轴承损坏后应与轴承外套一起更换。
1. 差速器总成的组装
a. 在差速器轴承上均匀适量涂抹齿轮油。
b. 用轴承冲筒将差速器轴承安装到差速器壳(左)上。
提示:
也可使用压力架将轴承装配到位。
c.   在差速器轴承上均匀适量涂抹齿轮油。
d.   用专用工具将差速器轴承安装到差速器壳(右)上。
提示:
也可使用压力架将轴承装配到位。
e.   将从动齿轮安放到差速器壳(左)上,并调整从动齿轮使从动齿轮与差速器壳(左)上的螺栓孔对齐,在从动齿轮固定螺栓螺纹上涂抹适量的螺纹锁固胶。
f.   安装全部从动齿轮固定螺栓。
g.   应扳手按规定扭矩拧紧从动齿轮固定螺栓。
扭矩:335~375 N·m
提示:
紧固螺栓时应对称紧固固定螺栓。
h.   将半轴齿轮与半轴齿轮止推垫片安放到装配位置。
i.   将行星齿轮和止推垫片安装到行星齿轮轴上。
j.   将行星齿轮十字轴总成安放到装配位置上。
k.   测量并调整半轴齿轮与行星齿轮齿侧间隙(见第AX章车桥、传动轴-后桥-后桥-后桥轮间差速器总成,测量)。
l.   将半轴齿轮与半轴齿轮止推垫片安放到装配位置上。
m.   将差速器壳(右)安放到装配位置上。
n.   将左右差速器壳安装标记对齐,插入差速器壳固定螺栓,确保固定螺栓安装到位。
o.   将差速器及从动齿轮翻转并固定,在固定螺栓螺纹处涂抹螺纹锁固胶,装上固定螺母。
1. 用扳手按规定扭矩拧紧差速器壳固定螺母。
扭矩:220~260 N·m
1. 差速器总成的安装
a. 用一个合适的铁棒穿过差速器总成。
b. 用起重机吊起差速器总成。
c. 将差速器总成安放到装配位置上。
d.   双手平提轴承盖两端,向下安放差速器轴承盖与轴承盖固定螺栓。
e.   通过观察装配标记检查差速器轴承盖是否安装正确。
f.   用工具将差速器轴承盖固定螺栓拧上,无需拧紧。
g.   按上述方法安装差速器总成另一侧差速器轴承盖与轴承盖固定螺栓。
h.   装上轴承调整螺母,将差速器调节螺母专用套筒安装到位。
i.   用扳手将轴承调整螺母扭入安装到位。
提示:
差速器轴承调整螺母应两侧同时紧固。
j.   按上图方法安装从动齿轮另一侧轴承调整螺母。
k.   测量主动锥齿轮与从动齿轮的齿侧间隙(见第AX章车桥、传动轴-后桥-后桥-后桥轮间差速器总成,检修)。
l.   调整主动锥齿轮与从动齿轮啮合间隙(见第AX章车桥、传动轴-后桥-后桥-后桥轮间差速器总成,检修)。
m.   调整后完毕后按规定扭矩拧紧差速器轴承盖固定螺栓。
扭矩:220~260 N·m
n.   将轴承调整螺母锁片放置到轴承压盖上装上固定螺栓。
o.   用扳手按规定扭矩拧紧轴承盖调整螺母锁片固定螺栓。
扭矩:210~270 N·m
1. 安装主动锥齿轮轴承座调整垫片。
注意
在安装主动锥齿轮轴承座调整垫片时,将垫片上回油孔与主减速壳上回油孔对齐。 
1. 将主动锥齿轮总成安放到差速器壳体上。
1. 安装主动锥齿轮总成固定螺栓。
1. 用扳手按规定扭矩拧紧主动锥齿轮轴承座固定螺栓。
扭矩:210~270 N·m
测量
1. 测量半轴齿轮轴套与差速器壳
a. 测量半轴齿轮轴套外径。
外径:φ72
-0.065
-0.105
mm
b.   测量差速器壳(右)轴套配合处内径。
内径:φ72
+0.03
0
mm
1. 行星齿轮与半轴齿轮齿侧间隙的测量
a. 测量行星齿轮与半轴齿轮齿侧间隙。
标准值:0.18~0.22 mm
注意
在测量行星齿轮齿侧间隙是必须用力压住行星齿轮十字轴。 
提示1:
测量行星齿轮与半轴齿轮的齿侧间隙时,百分表的表头垂直与行星齿轮齿面,先用手向一个方向转动行星齿轮使之与半轴齿轮接触,将表针对准零,然后在向另一个方向转动行星齿轮,感觉到与半轴齿轮接触时读取表上读数,测量的值与标准值对照。
提示2:
行星齿轮与半轴齿轮的齿侧间隙调整,可通过调整行星齿轮后的止推垫片来调整齿侧间隙。
提示3:
行星齿轮与半轴齿轮的齿侧间隙调整,可通过调整两个半轴齿轮后的半轴齿轮止推垫片来调整齿侧间隙。
1. 半轴齿轮轴套与差速器壳(左)间隙的测量
a. 测量半轴齿轮轴套外径。
外径:φ72
-0.065
-0.105
mm
b.   测量差速器壳(左)轴套配合处内径。
内径:φ72
+0.03
0
mm
1. 从动齿轮背面边缘跳动量的测量
a. 测量从动齿轮背面边缘跳动量是否超过极限值,如果超过更换。
跳动量极限:≤0.7 mm
后桥轮边减速器总成
部件图
1 轴承盖螺栓
2 轴承盖螺栓保险垫片
3 轴承盖
4 锁片螺栓
5 调整螺母锁片
6 差速器轴承调节螺母
7 差速器轴承
8 从动齿轮螺母
9 从动齿轮螺栓
10 差速器壳螺栓
11 差速器壳(左)
12 从动齿轮
13 差速器壳(右)
14 半轴齿轮止推垫片
15 半轴齿轮
16 行星齿轮轴
17 行星齿轮止推垫片
18 行星齿轮
19 主减速器壳
20 主动锥齿轮导向轴承
21 主动锥齿轮
22 开口销
23 主动锥齿轮凸缘螺母
24 平垫圈
25 主动锥齿轮凸缘
26 主动锥齿轮油封
27 主动锥齿轮外轴
28 主齿轴承调整垫片
29 承轴座螺栓
30 弹簧垫圈
31 主动锥齿轮轴承座
32 轴承座调整垫片
33 隔套
34 主动锥齿轮内轴承
35 主齿轴承调整垫片
总成的更换
1. 拆卸半轴总成(见第AX章车桥、传动轴-后桥-后桥-后桥半轴,检修)
2. 拆卸后桥壳放油螺栓,放完后桥壳内润滑油
3. 分开传动轴总成与后桥总成的连接(见第AX章车桥、传动轴-传动轴-传动轴总成,总成检修)
1. 拆卸差速器与减速器总成
a. 将减速器固定螺栓逐一拧松6~8圈即可。
b.   然后用两个螺栓对称装入减速器两侧的涨开孔内,旋转螺栓使主减速器总成与后桥壳离开缝隙。
c.   使用卧式千斤顶将主减速器总成轻微托起,将主减速器与后桥固定螺栓拆卸下来,慢慢将主减速器总成移出。
提示:
减速器拆下后应检查所有零件是否有不均匀磨损、偏磨、擦伤、裂纹、弯曲变形、变色或发卡、锈蚀、等故障现象时应查出故障原因并排出。
1. 安装差速器与减速器总成
a. 使用卧式千斤顶将差速器与减速器总成移动到装配位置。
b. 调整差速器与减速器总成使其螺栓孔对齐。
c.   安装减速器与桥壳固定螺栓。
d.   将减速器与桥壳连接螺栓紧固到规定力矩。
扭矩:85~105 N·m
1. 将传动轴总成连接到后桥总成上(见第AX章车桥、传动轴-传动轴-传动轴总成,总成检修)
2. 安装后桥壳放油螺栓,拆卸注油螺栓,加注符合规定的润滑油后拧紧注油螺栓
3. 安装半轴总成(见第AX章车桥、传动轴-后桥-后桥-后桥半轴,检修)
检修
提示:
在进行检查与测量时,被检查与被测量的零件必须进行清洗。
1. 差速器与减速器的检查
a. 检查主动锥齿轮是否有明显斑点、剥落、缺损等不正常现象,若有应更换损坏零件。
提示:
如从动齿轮损坏尽可能将主动锥齿轮同时更换,便于调整齿轮啮合间隙。
b.   检查轴承盖、差速器壳是否有裂纹等现象若有需更换损坏零件。
c.   检查主减速器壳是否有裂纹等现象若有需更换零件。
d.   测量主从、动齿轮的齿侧间隙如果超过标准值则超过了修理极限,检查齿轮的齿合印迹并调整。
标准值:0.30~0.40 mm
提示:
测量主、从齿轮的齿侧间隙时,百分表的表头垂直与从动齿轮大端齿面,先用手向一个方向转动从动 齿轮使之与主动锥齿轮接触,将表针对准零,然后 在向另一个方向转动从动准齿轮,感觉到与主动锥 齿轮接触时读取表上读数,在沿圆周均布不少于四个齿上测量,测量的值与表中的值对照。
e.   测量从动齿轮背面边缘跳动量(见第AX章车桥、传动轴-后桥-后桥-后桥轮间差速器总成,测量)。
1.   主动齿轮齿合印迹的检查
a. 在从动齿轮的两至三个齿面上(凹、凸两面)涂上红丹粉或贴上红色的铅薄膜。
b. 反复转动从动齿轮,使有红丹粉的齿面与主动锥齿轮多次接触,然后检查齿轮的接触印迹。
c. 正确的齿合印迹驱动齿面(凸齿面)的长度约占齿面宽的46%~70%,滑行齿面上的长度约占齿面宽的38%~62%,并略偏向齿的小端。
齿轮接触印迹
调整过程
正确接触区
不必调整
从动齿轮过于靠近 主动锥齿轮
调整从动齿轮 远离主动锥齿 轮注意 1
从动齿轮过于远离 主动锥齿轮
调整从动齿轮 靠近主动锥齿 轮注意 2
从动齿轮上接触区 过高
调整从动齿轮 靠近主动锥齿 轮注意 3
从动齿轮上接触区 过低
调整从动齿轮 靠近主动锥齿 轮注意 4
注意
1. 若此时所得轮齿间的间隙过大时则将主动锥齿轮移拢(调整方法参考主动锥齿轮的调整与从动齿轮的调整)。
1. 若此时所得轮齿间的间隙过小时则将主动锥齿轮移开(调整方法参考主动锥齿轮的调整与从动齿轮的调整)。
1. 若此时所得轮齿间的间隙过小时则将从动齿轮移开(调整方法参考主动锥齿轮的调整与从动齿轮的调整)。
1. 若此时所得轮齿间的间隙过大时则将从动齿轮移拢(调整方法参考主动锥齿轮的调整与从动齿轮的调整)。
 
1. 从动齿轮的调整
a. 用工具拆卸轴承盖上的2个锁片固定螺栓。
b. 取下锁片及螺栓。
c.   拧松轴承盖上的两个轴承盖固定螺栓。
d.   安装差速器轴承调节螺母专用工具。
e.   按上述方法拧松从动齿轮另一侧轴承盖固定螺栓,并安装差速器轴承调节螺母专用工具。
f.   用两个扳手同步调节差速器轴承调节螺母,从而调节从动齿轮的靠近或远离主动锥齿轮。
提示:
为了保证差速器的转动阻力矩不变,在调整时应在轴承调整螺母上做上标记,这样保证左调整螺母拧紧多大角度,右调整螺母拧松多大角度。
1. 主动锥齿轮的调整
a. 用工具拆卸主减速器壳固定螺栓。
b. 将主动锥齿轮总成取出。
c.   通过增加或减少主动锥齿轴承座调整垫片的数量,从而调节主动锥齿轮远离或靠近从动齿轮。
注意
在安装主齿轴承调整垫片时,将垫片上回油孔与主 减速壳上回油孔对齐。 
1. 差速器总成的拆卸
a. 将轴承调整螺母锁片固定螺栓拆卸下来。
b. 取下轴承调整螺母锁片固定螺栓与锁片。
c.   拧松轴承盖两个差速器轴承盖固定螺栓。
d.   安装轴承调节螺母专用扳手。
e.   用扳手拆下差速器轴承调节螺母。
f.   按上图方法拆卸从动齿轮另一侧差速器轴承调节螺母。
g.   在一侧轴承盖和主减速器壳上,做上装配标记。
提示:
因左右差速器轴承盖没有明显的区分标记,但螺纹不同必须拆卸前,制作左右区分标记。
h.   将差速器轴承盖固定螺栓拆卸下来。
i.   双手平提轴承盖两端,向上垂直提起、取下轴承压盖。
j.   检查轴承盖上的螺纹损伤不得多于三牙,损伤过多则更换壳体总成。
k.   按上述方法拆卸并检查差速器总成另一侧轴承盖。
l.   用一个合适的铁棒穿过差速器总成。
m.   用起重机吊起差速器总成。
n.   用工具拆卸主动锥齿轮总成轴承座固定螺栓。
o.   将主动锥齿轮总成取下。
1. 检查主减速器壳上的螺纹损伤不多于三牙,损伤过多应更换壳体。
1. 检查主减速器壳内部是否有明显的裂纹、损伤、烧蚀等现象,如有则更换。
1. 差速器总成的分解
a. 在差速器两个壳上做上标记,便于复装时两个差速器壳原位安装。
b.   将差速器总成固定在台钳上。
c.   将差速器壳固定螺栓拆卸下来。
d.   将差速器翻转向上,垂直向上取出差速器壳(右)。
提示:
取出时可用铜棒轻轻敲打差速器壳使其松动。
e.   垂直向上取出半轴齿轮止推垫片。
f.   垂直向上取出半轴齿轮。
g.   测量半轴齿轮轴套与差速器壳(右)间隙(见第AX章车桥、传动轴-后桥-后桥-后桥轮间差速器总成,测量)。
h.   测量行星齿轮齿侧间隙(见第AX章车桥、传动轴-后桥-后桥-后桥轮间差速器总成,测量)。
i.   垂直向上取出行星齿轮轴总成。
j.   从行星齿轮十字轴总成上拆出行星齿轮、行星齿轮轴止推垫片。
k.   垂直向上取出另一侧半轴齿轮与半轴齿轮止推垫片。
l.   测量另一侧半轴齿轮与差速器壳(左)间隙(见第AX章车桥、传动轴-后桥-后桥-后桥轮间差速器总成,测量)。
m.   将从动齿轮与差速器壳体固定螺栓拆卸下来。
n.   将从动齿轮从差速器壳(左)上取下。
o.   使用拉拔器将差速器壳(右)上的差速器轴承取下。
注意
拆卸时要用一块圆形厚铁板垫在差速器壳(右)上,铁板的外经应小于轴承内径。也可使用錾刀冲出轴承。 
1. 检查轴承是否有烧蚀、剥落、麻点及磨损过度等缺陷,如有则更换。
提示:
轴承损坏后应与轴承外套一起更换。
1. 使用拉拔器将差速器壳(左)上的差速器轴承取下。
注意
拆卸时要用一块圆形厚铁板垫在差速器壳(左)上,铁板的外经应小于轴承内径。也可使用錾刀冲出轴承。 
1. 检查轴承是否有烧蚀、剥落、麻点及磨损过度等缺陷,如有则更换。
提示:
轴承损坏后应与轴承外套一起更换。
1. 差速器总成的组装
a. 在差速器轴承上均匀适量涂抹齿轮油。
b. 用轴承冲筒将差速器轴承安装到差速器壳(左)上。
提示:
也可使用压力架将轴承装配到位。
c.   在差速器轴承上均匀适量涂抹齿轮油。
d.   用专用工具将差速器轴承安装到差速器壳(右)上。
提示:
也可使用压力架将轴承装配到位。
e.   将从动齿轮安放到差速器壳(左)上,并调整从动齿轮使从动齿轮与差速器壳(左)上的螺栓孔对齐,在从动齿轮固定螺栓螺纹上涂抹适量的螺纹锁固胶。
f.   安装全部从动齿轮固定螺栓。
g.   应扳手按规定扭矩拧紧从动齿轮固定螺栓。
扭矩:335~375 N·m
提示:
紧固螺栓时应对称紧固固定螺栓。
h.   将半轴齿轮与半轴齿轮止推垫片安放到装配位置。
i.   将行星齿轮和止推垫片安装到行星齿轮轴上。
j.   将行星齿轮十字轴总成安放到装配位置上。
k.   测量并调整半轴齿轮与行星齿轮齿侧间隙(见第AX章车桥、传动轴-后桥-后桥-后桥轮间差速器总成,测量)。
l.   将半轴齿轮与半轴齿轮止推垫片安放到装配位置上。
m.   将差速器壳(右)安放到装配位置上。
n.   将左右差速器壳安装标记对齐,插入差速器壳固定螺栓,确保固定螺栓安装到位。
o.   将差速器及从动齿轮翻转并固定,在固定螺栓螺纹处涂抹螺纹锁固胶,装上固定螺母。
1. 用扳手按规定扭矩拧紧差速器壳固定螺母。
扭矩:220~260 N·m
1. 差速器总成的安装
a. 用一个合适的铁棒穿过差速器总成。
b. 用起重机吊起差速器总成。
c. 将差速器总成安放到装配位置上。
d.   双手平提轴承盖两端,向下安放差速器轴承盖与轴承盖固定螺栓。
e.   通过观察装配标记检查差速器轴承盖是否安装正确。
f.   用工具将差速器轴承盖固定螺栓拧上,无需拧紧。
g.   按上述方法安装差速器总成另一侧差速器轴承盖与轴承盖固定螺栓。
h.   装上轴承调整螺母,将差速器调节螺母专用套筒安装到位。
i.   用扳手将轴承调整螺母扭入安装到位。
提示:
差速器轴承调整螺母应两侧同时紧固。
j.   按上图方法安装从动齿轮另一侧轴承调整螺母。
k.   测量主动锥齿轮与从动齿轮的齿侧间隙(见第AX章车桥、传动轴-后桥-后桥-后桥轮间差速器总成,检修)。
l.   调整主动锥齿轮与从动齿轮啮合间隙(见第AX章车桥、传动轴-后桥-后桥-后桥轮间差速器总成,检修)。
m.   调整后完毕后按规定扭矩拧紧差速器轴承盖固定螺栓。
扭矩:220~260 N·m
n.   将轴承调整螺母锁片放置到轴承压盖上装上固定螺栓。
o.   用扳手按规定扭矩拧紧轴承盖调整螺母锁片固定螺栓。
扭矩:210~270 N·m
1. 安装主动锥齿轮轴承座调整垫片。
注意
在安装主动锥齿轮轴承座调整垫片时,将垫片上回油孔与主减速壳上回油孔对齐。 
1. 将主动锥齿轮总成安放到差速器壳体上。
1. 安装主动锥齿轮总成固定螺栓。
1. 用扳手按规定扭矩拧紧主动锥齿轮轴承座固定螺栓。
扭矩:210~270 N·m
测量
1. 测量半轴齿轮轴套与差速器壳
a. 测量半轴齿轮轴套外径。
外径:φ72
-0.065
-0.105
mm
b.   测量差速器壳(右)轴套配合处内径。
内径:φ72
+0.03
0
mm
1. 行星齿轮与半轴齿轮齿侧间隙的测量
a. 测量行星齿轮与半轴齿轮齿侧间隙。
标准值:0.18~0.22 mm
注意
在测量行星齿轮齿侧间隙是必须用力压住行星齿轮十字轴。 
提示1:
测量行星齿轮与半轴齿轮的齿侧间隙时,百分表的表头垂直与行星齿轮齿面,先用手向一个方向转动行星齿轮使之与半轴齿轮接触,将表针对准零,然后在向另一个方向转动行星齿轮,感觉到与半轴齿轮接触时读取表上读数,测量的值与标准值对照。
提示2:
行星齿轮与半轴齿轮的齿侧间隙调整,可通过调整行星齿轮后的止推垫片来调整齿侧间隙。
提示3:
行星齿轮与半轴齿轮的齿侧间隙调整,可通过调整两个半轴齿轮后的半轴齿轮止推垫片来调整齿侧间隙。
1. 半轴齿轮轴套与差速器壳(左)间隙的测量
a. 测量半轴齿轮轴套外径。
外径:φ72
-0.065
-0.105
mm
b.   测量差速器壳(左)轴套配合处内径。
内径:φ72
+0.03
0
mm
1. 从动齿轮背面边缘跳动量的测量
a. 测量从动齿轮背面边缘跳动量是否超过极限值,如果超过更换。
跳动量极限:≤0.7 mm
后桥轮毂
检修
1.   拆卸半轴与半轴油封(见第AX章车桥、传动轴-后桥-后桥-后桥半轴,检修)
1. 拆卸后轮毂与制动鼓
a. 用工具拆下锁止垫圈固定螺栓。
b.   取出后轮毂轴承锁紧螺母锁止垫圈。
c.   用后轴头螺母套筒拆卸轮毂轴承锁紧螺母。
d.   若因轴承过紧可利用后轮毂拉力器,将轮毂外轴承及后轮轮毂与后制动鼓一起拉出。
e.   将后轮毂与后制动鼓慢慢从后桥壳体上下。
注意
后轮毂与后制动鼓取下后要放在一个干净的地方, 避免制动鼓内部进入灰尘,因制动鼓沉重需两人合作或使拆装支架进行拔出后刹车鼓总成。 
1. 检修轮毂外轴承
a. 旋转轴承检查轴承是否有松旷裂纹不均匀磨损等异常情况。如果有请更换轮毂外轴承及其轴承外圈。
提示:
在进行检查与测量时,被检查与被测量的零件必须进行清洗。
b.   用工具将轮毂外轴承轴承外圈从后轮毂上打出。
c.   将轮毂外轴承轴承外圈安装处清理干净。
d.   将轮毂外轴承轴承外圈放到安装位置。
e.   用工具将轮毂外轴承轴承外圈打入装配位置。
1. 拆卸轮毂内轴承
a. 用专用工具将轮毂内轴承拉出。
1. 拆卸后轮毂内油封
a. 用一字螺丝刀将后轮毂内油封撬出。
注意
拆卸下的油封严禁再次使用。 
1. 检修轮毂内轴承
a. 旋转轴承,检查轴承是否有松旷裂纹不均匀磨损等异常情况,如果有请更换轮毂内轴承及其轴承外圈。
b.   用工具将轮毂内轴承外圈从后轮毂上打出。
c.   将轮毂内轴承轴承外圈安装处清理干净。
d.   将轮毂内轴承轴承外圈放到安装位置。
e.   用工具将轮毂内轴承轴承外圈打入装配位置。
1. 分解后轮毂与后制动鼓
a. 用工具拆卸后轮毂与制动鼓连接的轮胎螺栓内螺母。
提示:
拆卸轮胎螺栓内螺母时可用扭力扳手或气动扳手拧松几圈后,再用钉子扳手进行拆卸。
b.   用螺丝刀或撬棒将后轮毂从后制动鼓上撬起。
c.   将后轮毂从后制动鼓上搬下。
1. 检修制动鼓
a. 检查制动鼓是否有裂纹、不均匀磨损等异常现象,否则更换制动鼓。
1. 组装后制动鼓与后轮毂
a. 将后轮毂安放到后制动鼓上。
b.   旋转后轮毂使后轮毂与后制动鼓的螺栓孔对齐。
c.   将轮胎外螺母旋转安装到轮胎螺栓上,使轮胎螺母与轮胎螺栓断面水平,安放到后轮毂螺栓孔内。
d.   调整轮胎固定螺栓,使螺栓上垫圈的缺口对准后轮毂上的槽,用铜棒将螺栓冲入。
提示:
其它螺栓安装方法与此相同。
e.   安装轮胎内螺母,用扭力扳手按规定扭矩拧紧轮胎内螺母。
扭矩:396~465 N·m
提示:
紧固内螺母时需按轮胎螺栓的分布对称紧固。
1. 安装轮毂内轴承
a. 在轮毂内轴承滚柱内上用手注满润锂基滑脂,轴承表面均匀涂抹一层即可。
b.   将注满润滑油的轮毂内轴承放入轮毂内。
1. 安装后轮毂内油封
a. 在后轮毂内油封刃口上均匀适量涂抹润滑脂。
b.   将后轮毂内油封放到油封冲筒上。
c.   用专用工具将后轮毂内油封安装到位。
1. 安装后轮毂与制动鼓
a. 将制动鼓与后轮毂沿后桥壳方向装上。
提示:
因后轮毂总成比较沉重安装时需要两人或轮毂拆装架协助安装,安装时应特别小心避免碰伤轴管螺纹。
b.   在轮毂外轴承滚柱内注满锂基润滑脂,轴承表面均匀涂抹一层即可。
c.   将注满润滑脂的轮毂外轴承安装到轮毂上,可用冲筒将轴承冲入到位。
提示:
冲入轴承时应特别小心不要损伤轴管螺纹及轴承。
d.   旋转装上后轮毂锁紧螺母,用后轮毂轴头套筒拧紧轮毂轴承锁紧螺母,将螺母拧紧后反向扭松锁紧螺母1/8~1/6圈。
e.   用铜棒敲打刹车鼓四周后,旋转刹车鼓应无任何零件与刹车鼓摩擦。在轮胎螺栓处缠绕一根绳子,利用弹簧称测量后轮毂轴承预紧力是否在规定范围。
轮毂轴承预紧力:
f.   将轮毂轴承锁紧螺母锁止垫圈安放到位,对齐后桥壳体缺口及其螺栓孔。
g.   将锁止垫圈固定螺栓安装到位并紧固。
扭矩:15~20 N·m
1. 安装半轴及油封(见第AX章车桥、传动轴-后桥-后桥-后桥半轴,检修)
后桥半轴
检修
提示:
在进行检查与测量时,被检查与被测量的零件必须进行清洗。
1. 拆卸半轴与半轴油封
a. 用扳手将后桥半轴螺栓拆下。
 
取下后桥半轴螺栓。
 
取下弹簧垫圈。
b.   用手锤轻轻敲击半轴法兰中心部位,使半轴与轮毂分离。
c.   将半轴从后桥中取出。
d.   取出半轴油封。
1. 检测半轴
a. 检查半轴整体是否有裂纹。
注意
当半轴存在裂纹时应更换新件。 
b.   检查半轴花键是否磨损。
注意
当半轴存在裂纹或花键齿磨损时应更换新件。 
c.   检查半轴各处圆跳动量。
 
检查半轴中段未加工圆柱体径向跳动误差。 极限值:1 mm
 
检查半轴凸缘内侧端面圆跳动误差。 极限值:0.05 mm
1. 安装半轴
a. 在半轴油封刃口上适量涂抹锂基润滑脂。
b.   用橡胶锤轻轻打入油封。
注意
装配时不能用铁锤敲打,不能使油封骨架的任何一处变形,如有变形,应更换。 
c.   将半轴安装到后桥壳体内。
注意
尽量避免半轴磕碰后桥壳体。 
d.   装入半轴螺栓并用规定扭矩均匀拧紧。
扭矩:
后桥主动齿轮
部件图
1 主减速器壳
2 主动锥齿轮导向轴承
3 主动锥齿轮
4 开口销
5 主动锥齿轮凸缘螺母
6 平垫圈
7 主动锥齿轮凸缘
8 主动锥齿轮油封
9 主动锥齿轮外轴
10 主齿轴承调整垫片
11 承轴座螺栓
12 弹簧垫圈
13 主动锥齿轮轴承座
14 轴承座调整垫片
15 隔套
16 主动锥齿轮内轴承
17 主齿轴承调整垫片
检修
1. 拆卸主动锥齿轮总成
a. 将主动锥齿轮轴承座固定螺栓拆卸下来。
b. 取出主动锥齿轮总成。
c. 取下主动锥齿轮轴承座调整垫片。
提示:
拆卸时应记下调整垫片的数量,安装时安拆卸时的数量安装。
1. 检查主动锥齿轮总成
a. 检查主动锥齿轮是否有裂纹、断齿等不正常现象,如有则应更换损坏零件。
1. 分解主动锥齿轮总成
a. 将主动锥齿轮凸缘螺母开口销拔出。
b.   差速器凸缘螺母套筒将主动锥齿轮凸缘螺母拆卸下来。
c.   将主动锥齿轮凸缘沿主动锥齿轮轴方向取下。
d.   将主动锥齿轮轴承座从主动锥齿轮总成上取 下,同时取下轴承座调整垫片。
e.   用工具从轴承座内拆下主动锥齿轮油封。
提示:
拆下的油封不能再次使用。
f.   从主动锥齿轮轴承座上取下主动锥齿轮内外轴承及轴承衬套。
g.   检查轴承是否有烧蚀、剥落、麻点及磨损过度等缺陷,如有则更换。
h.   从主动锥齿轮上取下主齿轴承调整垫片与隔套。
i.   用拉拔器将主动锥齿轮内轴承从主动锥齿轮上拆下。
j.   检查轴承是否有烧蚀剥落麻点及磨损过度等缺陷,如有则更换。
k.   用拉拔器将主动锥齿轮导向轴承与其衬套从主动锥齿轮上拆下。
l.   检查轴承是否有烧蚀、剥落、麻点及磨损过度等缺陷,如有则更换。
1. 检查主动锥齿轮
a. 检查主动锥齿轮花键是否损坏。
b. 检查主动锥齿轮凸缘螺母安装处螺纹是否损坏。
1. 测量主动锥齿轮导向轴承与轴承座的磨损量(见第AX章车桥、传动轴-后桥-后桥-后桥主动齿轮,测量)
2. 测量主动锥齿轮外轴承与轴承座的磨损量(见第AX章车桥、传动轴-后桥-后桥-后桥主动齿轮,测量)
3. 测量主动锥齿轮内轴承与轴承座的磨损量(见第AX章车桥、传动轴-后桥-后桥-后桥主动齿轮,测量)
1. 组装主动锥齿轮总成
a. 将主动锥齿轮总成轴向固定。
b. 将主动锥齿轮导向轴承安放到主动锥齿轮端处。
c. 用工具将主动锥齿轮导向轴承冲入装配位置。
d.   将主动锥齿轮内轴承安放到主动锥齿轮上。
e.   用工具将主动锥齿轮内轴承压入装配位置。
f.   将主动锥齿轮轴承调整垫片与隔套安装到主动锥齿轮上。
g.   将主动锥齿轮外轴承及轴承衬套安装到主动锥齿轮轴承座上。
h.   将主动锥齿轮轴承座安装到主动锥齿轮总成上。
i.   在主动锥齿轮油封刃口内均匀适量涂抹润滑油。
j.   将主动锥齿轮油封安放到油封冲子上。
k.   用油封冲子将主动锥齿轮油封安装到主动锥齿轮轴承座内。
l.   将凸缘防尘罩上的回油孔与轴承座上的回油孔对齐。
m.   将主动锥齿轮凸缘安装到主动锥齿轮轴上。
n.   用工具安装主动锥齿轮凸缘螺母并紧固。
扭矩:335~375 N·m
o.   用工具安装主动锥齿轮凸缘螺母开口销。
1. 安装主动锥齿轮总成
a. 将主动锥齿轮总成安放到位。
b. 安放主动锥齿轮总成的固定螺栓。
c. 用工具按规定扭矩拧紧主动锥齿轮总成的固 定螺栓。
扭矩:210~270 N·m
1. 测量主动锥齿轮的预紧力(见第AX章车桥、传动轴-后桥-后桥-后桥主动齿轮,测量)
测量
1. 测量主动锥齿轮导向轴承与轴承座的磨损量
a. 测量主动锥齿轮导向轴承内径。
b.   测量主动锥齿轮导向轴承座外径。
1. 测量主动锥齿轮外轴承与轴承座的磨损量
a. 测量主动锥齿轮外轴承内径。
b.   测量主动锥齿轮外轴承座外径。
1. 测量主动锥齿轮内轴承与轴承座的磨损量
a. 测量主动锥齿轮内轴承内径。
b.   测量主动锥齿轮内轴承座外径。
1. 测量主动锥齿轮预紧度
a. 将主动锥齿轮凸缘固定在托架上。
b. 用工具测量主动锥齿轮的预紧度。
预紧度值:0.686~1.586 N·m
提示:
若阻力过大则需要通过主动锥齿轮轴承调整垫片的增加厚度来调整,若轴承壳与轴承座间隙过大,同样需要通过主齿轴承调整垫片的减少来调整。